《三国志·卷三十六·关张马黄赵传》有这么一段对于赵云的纪录:“建兴元年,为中护军、征南将军九游体育app娱乐,封永昌亭侯,迁镇东将军。”
史学家对这段话有不同和解:其一,赵云是在刘禅继位后才担任中护军;其二,赵云在刘备谢世的时候依然是中护军,依据即是阿谁“为”字——依然是而不是刚晋升为“为”,也即是“依然是”的意旨兴味,镇东将军才是赵云的新职务。
无论赵云是哪一年运转担任这个职务,他都是蜀汉首任牙门将军,亦然蜀汉首任中护军,牙门将军是刘备为赵云发明的军职,魏延是第二任牙门将军,中护军在魏蜀吴三国都有,我们望望赵云以外的六位中护军其时及以后的职权和作用有多大,就不会再纠结赵云是杂号将军如故重号将军了——用曹操在《让县自明本志令(述志令)》中的话来说即是“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”。

我们大开裴松之作注的《三国志》从新往下看,曹魏的中护军先后是国明亭侯曹洪、永安亭侯司马望、宜阳乡侯贾充、自后成为晋武帝的司马炎、万岁亭侯韩浩、昌陵亭侯蒋济、曹叡的亲家毕轨、昌陵乡侯夏侯玄、昌武亭侯陈群、都乡侯赵俨、关内侯牵招。
这十多个曹魏中护军在汗青中出现的轨则并不是任职时候轨则,还有几个在司马晋才担任中护军的“庸东谈主物(内容是不太著明)”的并莫得陈列出来,为了便捷起见,我们只看跟赵云同期期的曹魏中护军,那即是曹洪、韩浩、蒋济、陈群、牵招等五位。
看完曹魏再看蜀汉,赵云之后的中护军惟有一个费祎,先是代理(行)中护军,自后转正了。
蜀汉惟有赵云费祎两个中护军,东吴惟有一个中护军,那即是周瑜周公瑾了——有东谈主说蜀汉的陈到亦然中护军,但笔者遍翻《三国志》和裴松之注引的史料,也没找到陈到担任中护军的纪录:“叔至名到,汝南东谈主也。自豫州随先主,名位常亚赵云,俱以忠勇称。建兴初,官至永安都督、征西将军,封亭侯。”

曹洪当中护军的时候,韩浩是中领军,建安十八年汉献帝封曹操加九锡、魏公,曹操半真半假“退却”后,群臣“劝进”的名单领衔者是中智囊陵树亭侯荀攸,其下我们熟识的东谈主物有前智囊东武亭侯钟繇、右智囊毛玠、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、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、太中医师都乡侯贾诩、智囊祭酒千秋亭侯董昭、关内侯王粲、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、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、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……
曹洪在曹营的地位自不必说,韩浩、蒋济、陈群、赵俨、牵招也都非粗拙之辈,韩浩这个东谈主公共可能不太熟识,《三国志·卷九》的一段话,却足以证据中护军一职的紧迫性:“韩浩者,河内东谈主,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。浩至中护军,涣至中领军,都掌禁兵,封列侯。”
从护军晋升为中护军,“置长史、司马”,也即是中护军是开府治事并有我方东谈主马班子的,汉中之战后,好多东谈主都说韩浩“智略足以绥边,欲留使都督诸军,镇汉中”,然则曹操反对:“太祖曰:‘吾安不错无护军?’乃与俱还。其见亲任如斯。”
在曹操眼里,韩浩是他身边不行或缺的东谈主物,而众将遮挽韩浩坐镇汉中,那即是因为中护军这个职位很紧迫,公共也念念靠水吃水先得月——中护军是掌管武将窥察升黜的。
蒋济是在魏明帝曹叡继位后晋升为中护军的,此前他的职务先后是丹阳太守、扬州刺史别驾(副刺史)、相国长史(曹丕的文书长)、东中郎将、散骑常侍、尚书。
从蒋济的晋升图中我们不错发现:非主公(帝、王)知交之东谈主,是不行能担任中护军的。
陈群就无用说了,易中天品三国的时候,说陈群是曹操的“组织部长”,时时当众月旦郭嘉“不治行检”。陈群当中护军之前,先后任豫州别驾(其时的豫州牧即是刘备)、司空西曹掾属(曹操其时是大司空)、治书侍御史、参丞相军事、御史中丞、尚书、尚书仆射、侍中、尚书令,黄初七年(226年),“以群为镇军大将军,领中护军,录尚书事。”魏文帝曹丕临终前,“群与曹真、司马宣王(司马懿)等并受遗诏辅政。”

陈群当顾命大臣的时候,一个紧迫职务即是中护军,可见在三国技能,中护军是个何等紧迫的职务。
中护军手脚君主最信任的东谈主之一,大大批时候的地位都在诸将之上,牵招可能是个例外,这个曹魏中护军任职时候很短,这可能因为他跟刘备、袁绍的关系也曾太好相关,是以曹操越念念越不合味,就将其改任:“与刘备少长河朔,枭雄同契,为良朋益友。冀州牧袁绍辟为督军从事,兼领乌丸突骑。太祖灭谭(袁绍宗子袁谭)于南皮,署招军谋掾,从讨乌丸。至柳城,拜护乌丸校尉。还邺,辽东送袁尚首,县(悬)在马市,招睹之悲感,设祭头下。太祖义之,举为茂才。从平汉中,太祖还,留招为中护军。事罢,还邺,拜平虏校尉,将兵督青、徐州郡诸军事。”
牵招可能是三国技能任职时候最短的中护军,曹操宁可让牵招在青州徐州带兵,也不让他延续管窥察,那亦然很翔实的安排。

与赵云同期期的曹魏五个中护军盘货收场,蜀汉的费祎和东吴的周瑜就无用翔实先容,我们望望这两位担任中护军时的相关职务和职权就知谈了。
建兴八年,费祎升任中护军,“值智囊魏延与长史杨仪相妒忌,每至并坐争论,延或举刃拟仪,仪泣涕横集。祎常入其坐间,谏喻分辨,终亮之世,各尽延、仪之用者,祎匡救之力也。”
假节前智囊征西大将军南郑侯魏延与丞相长史、绥军将军杨仪打架,谁都劝不了,但中护军费祎往他们中间一坐,公共都就不闹腾了——不给费祎好看,往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可能就要耗损。
至于周瑜,那就更肤浅了:“(建安)五年,(孙)策薨,权统事。瑜将兵赴丧,遂留吴,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。”
孙权交班,文吏第一东谈主是张昭张子布,武将第一东谈主是周瑜周公瑾,赤壁之战时周瑜与程普并为“支配督”,赤壁之战后,周瑜受封偏将军领南郡太守,莫得史料说他辞去中护军,东吴在周瑜之后,也再莫得建设中护军一职。

费祎自后成了蜀汉大将军、录尚书事,也即是军政一把握的一东谈主之下万东谈主之上第一显赫,周瑜自不必说,惟有曹魏的中护军有时候会给“外东谈主”,也不知谈除了曹洪以外,还有谁敢给夏侯惇、曹仁的推崇“打分”,这证据在不同期期,不同阵营,中护军的地位和职权也不竣工交流,但有少量不错确定:非知交之东谈主不行担任此职,此职省略地位不是顶高,但职权委实不小。
说赵云没资历位列五虎大将,或蜀汉惟有四方将军而莫得五虎大将,但同期又承认曹魏有五子良将、东吴有十二虎臣,这即是澄澈的双标,同期也高估了四方将军的地位——四方将军部下随机有直属队列,而况不必须是知交智商担任,如果不领州牧、郡守,或不征不镇,就可能是个闲职。
中护军在汉军中的地位,不同期期也不同样,熟读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的读者诸位,还知谈两汉三国技能有哪些着名中护军?在同期期的八位中护军中,赵云的权位能排第几?